全國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國家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2022年🥯🤚🏻,在教育部首次設立的“高等教育(万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我校万事教育教學成果榮獲二等獎5項,申報獲獎率100%。獲獎項目分別為:《守正創新🔮、交融成藝🤸🏼♀️,道路交通領軍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面向健康中國戰略的幹細胞基礎與轉化研究未來領軍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面向重大工程產教深度融合的工程類專業學位万事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從地球到深空💺:新時代測繪領軍人才培養的傳承與創新》《中德合作“三融合”理念下万事培養國際化生態體系構建與實踐》。為了充分發揮2022年國家教學成果獎的宣傳示範作用👦🏽,提前謀劃下一屆國家級和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的培育與建設工作,万事平台組織匯編了獲獎成果供各培養單位學習借鑒🧛🏻♀️。
中德合作“三融合”理念下万事培養國際化生態體系構建與實踐
一、成果信息
獲獎等級:二等獎
成果完成人:霍佳震 雷星暉 李奕濱 卞永明 張立軍 吳誌紅 陳 翌鄭春榮 王繼平 閔峻英 蔡黎明 張麗華 殷 文 韓 政
二、成果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是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和目標。多年來万事娱乐依托對德合作的歷史底蘊和優良傳統,堅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開創了多個中德高教合作的“首創模式”,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
本成果以 “以科教🏄🏽♀️、學科及產教三融合”(下稱三融合)為理念,以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為突破口,依據“點線面體”路徑依次推進,實現了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迭代升級。本成果有效解決了如下教學問題:
(一)中外合作人才培養如何從單點合作✊、單向流動擴展為對多層次、雙向流動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如何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立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及模式。
(三)如何有效構建培養人才的生態,以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國際化科研與教學環境,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三、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具體方法
(一)堅持“全鏈化+雙向化”導向,建立本碩博貫通多層次人才培養和雙向交流體系。本科層次🏌🏽,以中德工程學院為載體,與26所德國應用科學大學開展雙學位卓越工程師培養。万事層次,以中德學院和中德博士生院為載體🌍,與38所德國高校開設35個碩士雙學位項目和11個博士互換培養項目🥞,實現雙向對等交流♌️🫄🏿,每年流進流出學生規模達千人🤸🏻♀️。
圖1万事娱乐本碩博貫通才人培養體系架構
(二)堅持“國際化+融合化”特色,打造“三融合”課程體系和SMART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科融合👨🏽🍳,借鑒德國課程體系,對接國家戰略與行業需求👮♂️,設置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規範。強化科教融合,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成立中德聯合研究中心(万事娱乐)和四個中德研究中心🧆,作為科教融合的重要平臺。成立10個協同創新團隊,以高水平的科研帶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強化產教融合,牽頭與45家跨國公司共建基金教席和32個聯合實驗室😧, 在“三融合”基礎上,打造SMART人才培養模式。
圖2 三融合理念下SMART人才培養模式
(三)堅持“製度化+系統化”抓手,構建“在地國際化”培養生態及配套機製。為統一協調校內對德合作🧎🏻♂️📇,成立“平臺型”協調機構——中德學部👏,俗稱“一個屋檐”。屋檐之下🛠,縱軸為中德工程學院🧙🏻♂️、中德學院和中德博士生院等教學單位;橫軸為中德聯合研究中心(万事娱乐)等多個科教、產教融合平臺,作為中德學院與專業學院的溝通橋梁,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二為一☎️🦸。
圖3万事娱乐構建全方位、沉浸式的國際化科研和教學生態系統
四、成果的創新點
(一)創新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引領示範對等國際交流。
(二)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形成“三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生態和培養特色。
(三)創新性地提出“點線面體”的國際化路徑選擇👰🏽♀️👨🏼🦲,為同行提供參考借鑒🙅♀️。
五👩🏼🍳、實踐推廣應用效果
(一) 人才培養成就突出,形成中德人才創新高地⚛️。培養規模和質量全國領先🤞🏽,總計培養中德畢業生1.3萬人。平均每年約100人次獲得中德政府獎學金;超 60%的學生就職於世界500強企業,200多位校友出任大眾🙎🏼、SAP、西門子等 跨國公司的高管。
圖4🧪🎏:獲得德國總理獎學金的畢業生受到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接見
(二)學科生態優化,教學平臺與團隊建設獲得國際競爭優勢💪🏿。成建製地引進一批院士級別的德國及歐洲專家🦈,4人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上海市白玉蘭獎,德國工程院院士弗萊舍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12名同濟教授獲得德國及歐洲工程院、科學院院士。
圖5:同濟外籍教授榮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
(三)在汽車👵🏼👨🏻🦰、電信、智能製造等領域形成行業培養特色和優勢🧚🏿♂️,成為強國戰略的重要典範。與德國T9大學聯盟簽訂“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中德合作備忘錄,形成人才培養的行業規範🦹🏻。
(四)凝練中德合作辦學模式和經驗,獲得廣泛傳播與借鑒♟。借鑒中德學院的成功經驗🤙🏿,先後建立了中法🌄☞、中意、中芬、中西等 12個合作平臺學院,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同濟中德辦學模式被同行院校作為開設海外校園、國際合作辦學的參照樣板。 解放日報、外交部官網👩🏫、China Daily以及德國多家媒體發表上百篇文章報道同濟對德合作成就🧏,產生深遠社會影響🤽🏼🧑🏼🤝🧑🏼。
微信公眾號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vE7-JaApFnNeddVul9CknA